>列夫·科罗韦纳转过头去。他拿起了独臂女人从地下室提上来的包裹,把它打开。难闻的味道丝毫没有令他不适。他取出费利克斯的手枪皮套,从里面拿出史密斯&韦森左轮手枪,装上在加莱亚的破烂中偷来的三颗子弹中的一颗。他转动手枪鼓轮,把枪口放到嘴巴里,卡在牙齿间。他扣了一下扳机,然后又扣了两下。
此后,如同在战争中一样。
译后记
《裸体卧像》一书的译稿刚完成,正好有机会到巴黎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研究工作。这是我第五次来巴黎短住,这个城市对我似乎已不算陌生。然而这一次却不同以往,每每在工作之余,书中所描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巴黎社会生活场景,以及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的命运总是草绕于脑际。我时常会问自已:难道眼前的这个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就是本世纪初毕加索、莫迪格利亚尼、阿波利奈尔……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而汇聚在这里的同一个巴黎吗?
一次为外出办事查阅巴黎地图,偶然看到〃瓦万街〃的字样,这使我兴奋不已。同时,脑子里立即闪出一个对我极富吸引力的念头:何不依据小说提供的线索,去寻访在书中结识的艺术家们旧日的足迹呢?朦胧的念头很快便形成了具体行动方案。先是〃地图作业〃,随即便付诸实施。三个月的业余时间里,我访遍了绝大多数书中曾提到过的艺术家们的居住地、画室、经常行走的街道和出入的咖啡馆,甚至当年拍卖他们作品的德鲁奥拍卖大楼也没有漏掉。原以为这些处所或出自作者的虚构,或因年代久远已不复存在,即使保留至今也恐再难以辨认。然而,出乎我预料的是上述地方不但依然可寻,而且有史实依据!在这些艺术家们曾经生活、工作和活动过的一些建筑物门口,我往往会发现一块精心制作、形状相同的牌子,它叫做〃巴黎的历史〃,上面刻写着这一幢幢房子里曾经发生过的事。这是巴黎市政府为让后人们了解巴黎的历史而竖立的。
瓦万街口的罗通德咖啡馆,如今已是一家十分豪华的饭店。露天咖啡座和吧台前总是座无虚席。大门玻璃上的一张画展招贴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看样子罗通德咖啡馆至今仍和画家们有着不解之缘。
在蒙马特尔高地,经一位灯具店女老板的热情指点,我居然找到了本世纪初立体派绘画的发祥地〃巴托·拉瓦尔〃。毕加索就是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阿维尼翁的少女们》,并且在这里开始了他和画家、模特费尔南德·奥利维耶的爱情生活。
一九七0 年一场大火把这儿烧成灰烬,但巴黎市政府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