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改用普通话回答。女学生真怪,挤在一起,低着头不吱声,叫她们也不回应,一时拿她们没办法,比顽皮的男孩子更叫人纳闷。
正式上课,学生都到齐了,一共四十七位。他们对我没有戒心,这很好。但对我的讲课,好象总感到不够瘾。大概他们正对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希望我会是他们理想中的一个。课堂上两位学生乘我在黑板上板书,竟然打起来。这可是我第一次碰到。下课后我严厉地叫他们来说明原由,其中一位非但不来,还扬言“老子就是不去”。我发了一点脾气,但没有用,我还没有在他们当中建立威信,他们并不理解我的话可能带给他们的好处。他们相信的还是我对他们的态度。看来,想教育他们首先必须使他们认识到我是他们的朋友。我感到有点难办,一开始就这么棘手,难道乡下的孩子不好教!
这里的学生对劳动很在行,也比较自觉。每逢劳动课我不用多指点,更不必强制,他们会干得很出色,只有在争吵时,才需要去调解。大自然的课堂比起令学生感到沉闷的教室,更有利师生关系的融洽。后来正是通过几次课外劳动,学生才对我亲热起来。
有一次搞勤工俭学去海边挖鸭嘴蛤(俗称,公玳)。一路上学生争着给我讲海里各种生物的名称,教我如何捕章鱼,捉蟹子要注意什么,哪儿可捉到青海鳗等等。还讲了不少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有关大海的传说。他们也许认为告诉我这些是一种义务,也是表现自己的机会。到了海边,学生就像一群鱼儿回到水里,欢快地向前奔去,互相追逐着。我却感到一大片海滩,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一不小心踩上烂泥滩,踉踉跄跄走一小段费去好大的劲。学生已在潮水退落的地方挖捡鸭嘴蛤,我才最后一个走到,在他们指点下,学着挖了几下,不久就感到腰酸腿硬,只好借照看学生的安全站起来活动活动。看他们一个个干得挺起劲,一点不觉得累,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蹲下去又挖一会儿,还是没有能耐。学生见我不惯干这种活儿,劝我去休息。我想带他们早一点回去。他们都说,平常同家里的人来,时间要长得多。我心里暗暗佩服,一种务必教好他们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乡下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我逐渐习惯周围的环境。闲暇时我常常喜欢到海边看浪潮,这是在城里享受不到的。一个人站在岸涯下独自向大海张望,无数浪花此起彼伏,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象无数条银蛇同时在海面上爬行。风大一点,雪白的浪花前呼后涌,又象一群飞鱼在海上跳跃。而远处浪头扑打在岸石上,四溅的水花跟节日晚上的烟火一般。我常常看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