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连她的内心活动都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我想这是她确实做了一些事,真正有所体会,照着生活原来的面目,客观地描述,并没有刻意追求“重点突出”“因果关系”“合乎逻辑”,没有凭空塑造,窃取别人的形象,但是她成功了。唯一不足的倒是她想说些客套话,时髦话,有意无意夹进几句生硬的书本语言。在她看来也许是华丽的词句,想显示她多少懂得一些“文化”,结果反显得别扭。要是她用日常说惯的家乡语言讲出来,会更生动。事物本身有它的完整性,有它内在的联系和感人之处,就看你是不是善于去发掘。
我还是愿意保留原来的面目,如此才能打动别人和我自己的心。任何时候好人都有缺点,坏人也有其长处,绝不会是纯粹的好,绝然的坏。只有真实地提供好的与不好的,人们才会更愿意学习那好的,并从不好的一面吸取教训。如果总想把自己的人物写得十分高大完美,由作者来塑造一个供人学习的楷模,这无异于在愚弄和欺骗读者,对读者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不应该总是由作者来指导读者,应该提供一个机会,让双方共同来评价书中的人物。
鲁迅先生说:“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鹄,便鸱鹄般叫。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的声音。”就让我叫出自己的声音吧!不管这声音多难听!
在忧患中获得新生,我终于做了一件对得起自己的事,我感到欣慰。
九、走出人生峡谷
1978年8月,我把《心迹》暂搁一边,又去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奔波。经过一番艰难的努力,我终于调离原来的公社,走出那是非之地。我觉得无须过分为自己的失败,过错,受欺感到懊悔伤心。这一切都不是我个人道德品质的不纯,也不是为人行事的不端,更不是灵魂丑陋,心术不正。也许我把许多路给堵死了,使自己的活动范围越来越窄小,却迫使我只能朝自己认定的路,执著地走下去。我同时象是一个孤儿在忍受不公正的待遇,靠幻想和期待生存着。但我拥有的勇气和信心,是别人估计不到的。
我来到城关公社一间学校教书,遇到的还是那种要你唯命是从的领导。他用自己过时的思想在指挥别人行动,却把任何违背都说成是异端,哪怕国家的形势和政策正在发生惊人的变化。他还在死抱过去的信条,因为是这些信条让他当上领导,他也最熟悉,最习惯这些陈旧的东西,捧为一成不变的戒律,不敢有丝毫冒犯。而专权的人又往往需要别人具有好品德,以忍受他的错误行为。因为忌妒心将是存在,由于他自己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