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可没。”姬逸夫笑道。
“我估计牛利这人没准儿;而且不知将来我们之间会闹到甚么地步。所以你们好好谈谈,将来真能合作,我要没地方去,给你们打工也行。”孔老师哧哧鼻子,半玩笑地跟甲西和姬逸夫说。
“听孔老师讲你们要办个餐馆?”甲西问。
“不是非要办餐馆。听说对办餐馆中国和匈牙利的政策都鼓励、支持。要是做贸易来钱快,当然也得做。另外,我们这样的单位,很正规,肯定要在国内报批,惟有餐馆立项有可能批准,而且不用到北京经贸部批,只要省外经办审批就行。倒不一定非办餐馆,当然也在考虑之列。”姬逸夫顿顿,喝口水,颠三倒四地应付甲西。见甲西听得认真,就寻着这两天代表团得出的思路,继续道:“如果甲经理愿意,我们可以探讨探讨合作意向。先帮我们过来,以贸易养起来,再说办餐馆什么的。当然我想我们的协议应当以办餐馆为内容,以便我们国内办手续。”
甲西仰着头,眯缝着眼,嘴里不时发出“哦”“哦”的回应,认真地听姬逸夫讲;心里觉得是个机会。再看姬逸夫满脸实象,说得句句可信,在他这个“老商人”看来,有些稚气。管他呢,先利用他的资金发来货柜,赚了钱,就行。至于以后,再说。反正咱以不骗人为原则。就说:“我看行。反正就投那么点钱,风险不很大,走几步再说嘛。”甲西把话有意说大些,装出财大气粗的样子。依他的生意经,一分钱的风险也不会担,何况就那么俩辛苦钱,哪儿经得起?于是说:“我看可以考虑。既然是孔老师引荐的,大家只要能以信为本,认真合作,我觉得可以探讨。”
看看已近5点,姬逸夫突然想起出来半天了,得给郭局长打个电话。接电话的是弓复利,姬逸夫说明原委,说一会就回去。
姬逸夫、甲西和孔老师说得挺投机。从北京老家,谈到东北和浙江的祖籍;从匈牙利谈到上山下乡;从改革开放谈到牛利和银月公司的变化……转眼间已是6点出头,甲西的妹夫也从市场练摊归来。甲西执意留他们二位用餐;孔和姬也就客随主便。甲西叫他妹夫做了大米饭,切了一盘匈牙利火腿肠,炒了一个土豆丝、一个白菜炖猪肉,还有一盘已做好的煮猪蹄。甲西说,同在异乡为异客,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