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以商业活动?炒作成为平凉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为平凉带来滚滚财源。
平凉的“四月八”求神许愿成了主旋律
平凉的“四月八”求神许愿成了主旋律,这仅仅是宗教信仰的缘故吗?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性格是以人文理性为主,宗教观相对淡漠,尽管历史上佛道教一度兴盛,但实质上民众们并无对宗教神灵的真正虔诚与专一信奉,他们祭祀神灵,与其说是对超凡力量的敬仰,倒不如说是出于世俗的欲望,希望借此得到更多的慰藉。
北京城的庙会宗教祭祀仪多鼓乐喧天,人神共娱。这种祭祀仪式宗教意识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这一特质。而崆峒山上的庙会是无法脱出这个窠臼的。
平凉的“四月八”庙会,求神许愿成了主旋律,上山求神许愿的善男信女们,有很多是高三学生家长,“六月七”在即,家长们虔诚一拜,要自己相信有神灵保佑,孩子定能有神来之笔,考出好成绩,念个好大学。还有诸如求财、求官、求顺、求妻、求子、求健康、求平安等等。这些“求”不能不说是出于世俗的欲望,希望借这廉价的一拜,便能得到的想要的一切。
“善哉,善哉!”
“阿弥陀佛”
香烟缭绕,磬声阵阵。平凉人的“四月八”庙会一直就这样办下去吗?
二零零五年四月八于崆峒山有感
第6篇 春官嘴里在说啥?
——透视平凉春节社火
一位农村老大娘急切地问我这个城里人,“春官嘴里在说啥?”
“我也没听清”,我只能这样回答。
不能不承认,平凉春节社火近年来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
变化最大的表现在于乡土民俗味越来越淡,社火城市化、现代化越来越明显。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民间社火,逐渐被清一色的大彩车、大造型、大喷绘、大阵容所替代。
传统社火中的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都是上乘的民间优秀艺术,其地方特色十分浓郁,令人耳目一新。它最初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