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小说、校园小说、官场小说等等,更让我们对“中国故事”是小说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类型的事实视而不见。要知道,今日之所谓纯文学在其诞生之初可能恰恰是俗文学,事实上小说这个文学体裁本身在“五四”新文学革命之前都被看作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五四”时期用白话文创作小说作品还被某些旧派人士认为是“没文化”。今天的许多新小说类型也在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奇幻小说被认为是“少年人的游戏文学”,甚至有的人从根本上否认这种小说类型的存在;许多人认为恐怖小说、校园小说、幽默小说、武侠是下里巴人作品,上不得文学的台面,这个我们只要看看当下的各种小说排行榜、优秀作品评选就知道了,那些评论家们筑起了高高的闸门,把这些小说类型挡在了“文学”大殿的门外。
相比于活跃的文学创作,我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显然是滞后的。也正因此,我们觉得我们的文学批评应该放开自己的心胸,文学理论也必须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时代新潮,也只有如此我们的理论和批评才能真正把握文学发展的脉动,跟上文学创作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当今的文学理论批评界非常有必要对奇幻小说、幽默小说、恐怖小说、校园小说等新生或者再生的类型小说作出必要的反应,花力气研究当代小说的类型化趋向,研究小说新类型产生的机制、发展的规律,对这些小说新类近年的创作成绩作出必要的评估,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学理论批评才能真正科学地准确地把握我们这个时代文学发展的主脉搏。
近年中国校园小说创作走向
张永禄
(200436…上海大学中文系)
校园小说是一种以校园生活为题材,以青春气息为精神质素的现代小说样式。我国的校园小说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诞生而产生,随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而一起成长的。虽然1949年之后它曾经一度沉寂,但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校园小说有四部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1916年陈哲衡创作的校园小说《一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小说;1976年刘心武的《班主任》的发表,标志了新时期文学的开始;1985年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开创了“先锋写作”的先河;1998年蔡志恒的《第一次亲密的接触》是我国的一部网络小说。
由于写作者身份的差异,作为类型的校园小说呈现出两种视界。学生身份的写手,对当下的生活直裸裸地进行思想和情感描摹,别具一种率真之气。他们是校园小说的剧中人,亲历者和讲述者,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