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仔细地看。
侯老师那里有一方砚台,看得很金贵,只有逢年过节兴趣大起时才拿出来肆意泼墨。而这砚的手感比侯老师那厚实多了,砚上刻着字,是篆书,八个字,我凑到眼前努力地看,并轻轻地读出声来:“‘与……墨……相亲,有……不解缘’……真是妙语……”就凭这八个字,我认为侯老师他那砚就是这砚的孙子了,因为他的砚台上刻的是“消磨岁月,或可青云”,意思只有多写多读才有可能当官,俗啊。
“你……竟认得这砚上的篆书,不虚啊?”老人很意外,更欣喜。
我心里猛一高兴,赶紧放下砚台,毕恭毕敬地说:“太奶奶,我喜欢写毛笔字,只是写得不好。”
“太奶奶,他的文章写得也很好的,常发表。”小语竟然给我涂了一下油彩。
“怪不得说是小山的老师,太奶奶欢喜有学识的人。”老人很感慨地看着我们俩,“我相公文好字亦好,堂屋中堂的字就是他写的,我们结婚那年写的……”老人顿了顿,“我也不敢懈怠,他?后,我每日走拢到这书桌前写字作文……直到五年前,眼力不济了,腕力也不济了,只好悉数荒废了。不知他回来会不会责怪我……”
老人自顾絮说着,磨了脚跟,面向西墙,那是并肩站的两个书架,很古朴的那种书架。
“这上面的书,多是线装,你们不会多见的……”老人的手在书脊上缓缓地挨个滑过,“这儿有民国15年的《晨报副卷》,民国16年的《小说月报》,还有《莽原》,这,都是我们爱读的……”
我和小语都不说话,静静地感受着一个百岁老人手捧线装书厮守爱情的小景与深情,只觉自己越来越小,呼吸受阻。
出了书房,老人没让我们进东边的房间。我也懂得一些以前的老规矩,这个方位的房间一般是夫妻的寝室,外人是不让人进的。
接着我们去西厢房。老人指着北套间的门说:“我,住这儿,没什么看的。”说完,径直走向对面的套间。
我和小语又是相视一愣:为什么睡在西厢房而不是堂屋啊?也许是不愿独睡那少了伴侣的爱巢吧。
进了套间,那里的一样摆设顿时让我和小语面面相觑:可能小语不认识,那竟然是一架手工织布机啊。
对它,我还不算陌生,上个世纪的80年代,我们家原来也是有一架的,那是奶奶“上夜班”的主要内容,但印象已经很淡了。
织布机没被油漆过,槐木的架子,杨木的撑子,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织布机上决无尘土,但也没有织布用的白线子。倒是墙上还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