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进攻孙吴,甚至御驾亲征。四年之后的黄武五年(226),曹丕病死,魏明帝曹叡登基,继续对孙吴保持高压态势。黄武七年(228)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中原,声势浩大,震动曹魏。魏明帝亲赴关中,督促诸军抵抗。从此,曹魏的用兵重点转到西面的关中,在东南改取守势。已经与蜀汉重新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孙权,在压力大为减轻之后,就想还以颜色,发泄这几年一直被动防守的恶气。这口恶气怎么出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诈降的诡异招数来。
当时孙吴的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北临长江,对岸就是曹魏设置的扬州。这年五月,太守王靖因平叛不力,屡受谴责,准备投奔曹魏。事情败露,王靖全家被杀,孙权改派亲信将领周鲂为太守。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氏,机智干练。那位杀虎斩蛟除三害留名青史的勇士周处,就是他的公子。孙权从王靖投敌得到启发,于是选定周鲂来扮演诈降好戏的主角。
不久,孙权派出的多批特使,从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接连来到鄱阳,对该郡的公务不断指责。太守周鲂只好赶往京城建业,脱去官帽剃光头发,以罪人的模样,步行到城内孙吴扬州州政府的纪检部门,谢罪道歉,交代问题。老百姓难得见到当大官的如此狼狈,纷纷围在州政府门口看热闹,发议论。混在人群中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一重要情况,密报给对岸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曹休,《三国志》卷六十《周鲂传》对此记载说:“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所谓“郎官”,即孙权身边的侍从官员,被派到鄱阳郡指责周鲂的特使;而“部郡”,即“部郡国从事史”的简称,是当时州政府的纪检官员,每郡设置一人,专门监察该郡的不法官员。此处的“部”,是监察的意思。司马光《资治通鉴》把“诣部郡门下”,改写成“诣郡门下”,漏掉关键性的“部”字,变成周鲂前往自己主政的鄱阳郡政府门前谢罪,意思就完全不对了。
接下来,曹休就接连收到周鲂送来的密信,说自己横遭吴王的指责和审查,处境极其危险,决心仿效前任太守王靖,率部投奔,希望曹休的大军,到长江北岸的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来接应,并且趁机打过长江,进攻孙吴。
孙权黄武七年(228)八月,曹休果然统领十万大军,奔赴皖县,前去接应周鲂,同时准备借机进攻江东。身为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的曹休,按说智商不会很低,为何几封轻飘飘的信件,就使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5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