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出生在广东广州府新安县西乡乡屋下村(今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乐群村)一个封建官吏家庭。祖父郑姚,穷苦出身,后在香港发迹,成为大商人,曾赈济黄河水灾,受到慈禧太后的封赐。父郑文治,是清末户部一官吏。郑毓秀上面有两兄一姐,她是其父最小的一个女儿,在女孩中排行第二,人称郑二小姐。
郑毓秀在宝安西乡屋下村的“绮云书室”完成了她的启蒙教育。她自幼聪明伶俐,母亲为了让她有一技之长,常常教她诵读经文。她天性叛逆,对“三从四德”的封建规训置之脑后。当时裹脚之风犹存,家人忧其不缠脚,将来大脚女难嫁人,然而任凭家人软硬兼施,年仅五六岁的小毓秀死活不让缠脚,家人无计可施只好作罢。
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毓秀年方13,初涉人事,当她得知祖母在她年幼时,就把她与当时两广总督的儿子定了婚约,颇为不满,性格叛逆的郑毓秀竟亲自写信给男方,自作主张解除了这个未经其同意的婚约,为此她惹了一场风波,只好离家出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郑毓秀进入了天津“崇实女塾”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她随姐姐东渡扶桑前往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郑毓秀接受了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熏陶,认识到要想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只有打倒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次年,经廖仲恺介绍,她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正式参加革命,成为反清反封建的一员猛将。后来她认识了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两人都拒绝“缠足”,都拒绝“包办婚姻”,两人成了挚友。不久后,郑毓秀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冒死参加刺杀清廷官吏的活动,成为革命党人的女中豪杰。
第四章 女中豪杰郑毓秀传(2)
二
孙中山联合海外各派革命党组成同盟会,主张用暴力方式推翻清王朝,从1905年到1908年冬,同盟会已经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但都相继失败。大批革命青年为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此时梁启超等保皇党乘机攻击革命党的暴力革命,批评革命党领袖是唆使别人送死而自己谋取名利的“远距离革命家”。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批评革命党领袖们:“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梁启超的批评反响很大,一时在海外华人中掀起批评了革命党领袖的风潮。同时,革命党内也出现了一股“倒孙狂潮”,一时间革命陷入失败的边缘。为了挽救革命,挽救同盟会,汪精卫主动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