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阁,唐绍仪被任命为外交总长。8月,国会通过了任命唐绍仪为外交总长的议案。为了振兴民国,维护共和,唐绍仪离沪北上。可是,当唐绍仪行至天津时,却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攻击。
首先是督军团,“督军团”是北洋政府时期武人干政的典型之作,它的成立掀起了段祺瑞内阁组建以来北洋系军人干政的狂澜。督军团主要攻击国会中标榜民主共和的国民党及总统黎元洪。1916年9月下旬,督军团的主要骨干张勋等联名通电,反对唐绍仪入京。该电文声称“唐绍仪学识凡庸,才智猥下,除奢华外,别无所长,故不适合担任外交总长。”电文公然否定国会任命唐绍仪为外交总长的议案,气焰嚣张,无以辞达。
其次是聚集在天津的帝制余党,对素来以维护共和著称的唐绍仪也尽其排斥之能事,他们假托“直隶绅民”的名义,散发传单,对唐绍仪百般诋毁,肆意攻击。
唐绍仪对此极为愤慨,以患病为由,致电黎元洪与段祺瑞,辞去了外交总长的职务。唐绍仪在这封电文中严斥专制余孽和封建残渣,痛骂“骄兵悍将嗾使干政”,认为这将祸害民国,祸害民主,遗毒天下,流恶无尽;又历数封建渣子张勋、龙济光祸害民主,危害共和的种种罪恶,并将之昭示天下。电文还称赞为民主共和、国家进步而矢志奋斗的战士李烈钧,认为国家有负于他。唐绍仪断言,这种任由专制武人危害民国的做法,将使“烈士灰心,端人解体”,并发出了“我族何辜于天”的呼声。最后,唐绍仪希望总统能任用贤能治理国家。
第三章 唐绍仪被刺案纪实(5)
唐绍仪的去职,孙中山深为惋惜,他说:“内阁中唐少川辞职后,虽然名义上还有党人在内阁中担任总长,只怕没有多大力量,又为官僚所化,也就很难依靠了。”在孙中山的心目中,唐绍仪是一位始终为共和而奋斗的干将,他的去职,无疑会增加维护共和的难度。辞职后的唐绍仪又回到了上海,继续韬光养晦,静待历史对他的再次召唤。
四
段祺瑞出任内阁总理后,力图揽大权于一身,与总统黎元洪的权力冲突日益加剧,由此便发生了所谓“府院之争”,即总统府与国务院之争。
府院之争也反映了美日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角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围绕中国是否参战的问题,府院之争趋向激化,举国上下议论不断。段祺瑞追随日本,并想借参战扩军之机实现他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所以力主参战。美国害怕中国参战会使日本在中国的势力扩大,就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参战。
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