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贴近。为什么?作家希望自己的劳动和创造被人理解。一个做手拉面的师傅工作的时候,有人围观,他绝对不会反感,绝对不认为你在干扰他的工作,他反而将手中的面抖得特别来劲。往往当围观的人散去以后,拉面的师傅脸上还会有些失落。为什么?他在表演他的技术,表演他的劳动。
小孩更是这样。
我曾经观看过一个小孩和他爸爸打羽毛球,孩子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技术不错,经常能够接住爸爸打过来的球。我看了一会儿,对他爸爸说:你的孩子挺棒的,总能接住你打的球。孩子更来劲了,前前后后跑得更欢。及至我走的时候,他眼巴巴地看着我,希望我留下来继续“观战”。当时,我真有些不忍心从他的世界中撤退。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技术和能力得到别人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家长们要不断地体察自己的成长经历,要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最容易受到鼓励的事情、最渴望的事情给予孩子,自己最不愿意的事情一定不要给予孩子。
你在工作中特别反感别人一天到晚对你唠叨,你就不要唠叨孩子。你不愿意一天到晚面对一张训斥的面孔,你就不要训斥孩子。要将心比心,进入孩子的思维。
善于进入孩子的思维,把孩子培养成为成功的人,最重要的是三个积极性:向上的积极性、自信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积极性。
我曾经看过一个场面,一辆小公共汽车,一大群人在奋力地推它。我问:这辆车坏了?他们说:不是,司机不在,放在这里堵路,给它挪个地方。我想,如果司机在,给车挪个地方是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车有马达,油箱里有油,一发动就跑起来了。硬推,或者着急了打砸一顿,无疑是很愚蠢的办法。
我们希望孩子进步,希望孩子成功,千万不要做不会开车的人,去推,去打,去骂,而是要去发动。发动什么?要发动这个汽车本身的马达,要发动孩子本身的学习动力。
孩子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主要就是三个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希望家长们打破迷信,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大知识分子才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绝对不是这样。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人,他们的父母文化很低。
那么,成功的家庭教育到底在于哪些因素?
一位得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谈到他成功的经验时曾经讲过:父母从小不管我,让我自由发展。现在,很多家长拚命在管,可是孩子还成长不好。那么,那个所谓“不管”的父母,给了孩子什么?他没有直接管孩子学习,他管了孩子什么?
他们给了孩子几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