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轶,以后非有吏功不得升迁,并可准许重新会试怎样?”
“皇上,科举乃是公平万年之计,不可轻易动摇。还是赏国子监义学碑刻名吧。”
总之,就是都不同意封官,哪怕从九品都不行。现在议政的习惯模式是,只要温体仁也反对,那小朱的计议就绝对通不过内阁。因为温体仁向来是皇上的宠臣、近臣。
“可是,这天下扫盲的义举,加之条件多是艰苦之地。朕不赏这些举子,总是说不过去啊?”
“那便如此,义学考绩优良者,凡大考时,可列名考前,优先录用如何?呃,还有,凡是义师之后,可在行文与日常对答时可称小吏及下官。义学中的百姓也可称呼他们为义师或大人。皇上,此已近极致了,臣斗胆恳请皇上恩准!”温体仁到底是温体仁,不愧是玲珑心窍,和稀泥补漏洞的本事果然是本朝第一。
“那便依先生吧,钱先生和周先生的意见呢?”
自然是没问题,剩下的就是关于教材的拟定了,另着钱谦益编纂初萌读本,遴选简易字5百,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事、故,各取十句成册,特令文天祥、岑参、辛弃疾、岳武穆等词句入书。并赐名《初萌百句及半千文字》。
这个义学令颁布之后,在京逗留的举子们立刻群情激昂,群众反映良好,毕竟多数是热血青年,全部是礼教学子,圣人门生。对于去艰苦的地方做开蒙的义举,还能在形式上过一把当官的瘾。实质上呢,考据优秀者,还可以大考的时候可以优先录用,不仅如此,户部还每名义师每月发一两银子做为工资,面子里子全有了,他们有什么不愿意的?
至于说艰苦地方,这个时代的学子,都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觉悟。所以,他们对于即将到来的艰难生活,根本不在乎,在乎的是自己将来能教会多少妇孺老幼识得多少字。
加上识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先切身体察民间的疾苦,他们也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好政策,自然没有升迁的机会。这才是触动体制改革的深意和根本,至于他们能否体察到小朱的良苦用心和深思远虑,就要靠时间来检验了。
这件事对士林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时间天下称颂。甚至连言官们也对不能赐义师们九品官轶的待遇,表达了有限的愤慨。
如果这个主意是钱谦益或者其他什么人出的,小朱估计连这有限的愤慨都不会有。温体仁难啊!
所谓大考,就是指如果有底层官吏出现空缺时,吏部翻出历年积存的全部举子名录,从中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