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特别标记,要想一个不落地截下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于是,令大宋朝野震惊的倭寇之乱爆发了
客观地说,以侥幸上岸的那几千倭寇的战斗力,还不及五大军团的一个团,也比不上自治行省驻军的一个师。但问题是,他们不是来打仗的,而是来抢劫破坏的,他们侵扰的地点,也不是虽然相对贫穷却民风尚武的边疆自治行省,而是富得流油却普遍厌战的江南直辖行省。再加上倭寇普遍分成小队活动,显然异常灵活和迅速,而大宋在江南诸省的驻军虽然还算不少,却也不足以拉网式搜捕,其间偶尔还会因为兵力分散而被某些能力较强的倭寇各个击破,那就更窝囊了。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大宋朝廷心怀不满的危险分子也乘机冒充倭寇作乱,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各地“倭寇”的总人数迅速发展到万人以上,甚至还有平民百姓被裹挟成倭寇的,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江南一带的地方官吏们再也掩盖不下去了,这才硬着头皮向朝廷请求派野战军下江南平寇
其实赵抗原先设计的统治模式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漏洞的,但是为了方便习惯中央集权制的官吏容易适应,中国本部基本上还是维持了原来的直辖方式。所以问题也就由此而生,在直辖模式下官吏工作的好坏并不直接与其利益挂钩,所以积极性明显不如自治的情形,而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情况则大大增加。自治行省因为地处边疆,所以民风必须强悍,要不然那些当官的就等死吧。而直辖行省位于内地,在一般情况下民风文弱一点没有大碍,再考虑到民风若太强悍,明显不利于官员们鱼肉百姓,他们自然在各方面都不会鼓励“强民”路线。所以直辖行省的民风普遍文弱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第五百八十二章 群众路线
当然,这也跟原先底子太差有关,要知道唐代民风从尚武转为文弱也花了一百多年时间,可大宋当年已**弱到家了,现在这些年才刚刚扭转了趋势,又哪儿来的那么多底子可供败家呢?
赵恢虽然为东南沿海百姓所受的伤害而感到痛心,但客观来讲他们的出现却帮了自己一个大忙。赵恢接下来虽然利用倭寇之乱逼迫内阁大幅度增加军费,却没有采用直接派出大军拉网式围剿的方法,而是再次祭出了“群众路线”这一法宝,而且运用上比起以前来更加娴熟。由于民风的改变与习练武艺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成的事,即使将江南百姓组织起来也很难正面对抗凶残的倭寇,所以初期官军平寇时都忽略了他们的作用。但是赵恢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利用好百姓的力量,即使不能正面击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