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无论是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还是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心灵上对人间冷暖和亲情别离的感知,又有谁说不如我们的成年人呢?
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从当代农民工的孩子的生存处境着眼,为我们记录和保留了一个很好的知识样本,我相信若干年后,任何一个想了解这个时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
作为一个法学工作者,我亦深信:光靠法律的制裁不足以有效地治理社会,更重要的是,要改善民生,以防患于未然。农民工的孩子在我们下一代中将继续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法学家们如果不去关注这一群体,将是严重的失职。
16、陈家琪(同济大学哲学和社会学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自小在城里长大,直到文革后期到农村插队落户,对农村的孩子怎样读书,怎样生活并不了解,一是因为当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永远是光明面;再就是自己的麻木和漠不关心——以为自己该关心的只是全世界三分之二尚在受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现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于蚂蚱这样的事多了起来,自己也知道了更多更悲惨的故事,但我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另一种状态的麻木与漠不关心之中。在作者的提醒下,我能作些什么?这会始终是一个问题。
17、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工不是贱民,作为共和国的国民,同样有为人的尊严。一个社会是否和谐文明,不是看社会上层有多少人物,而是看像大大小小的蚂昨们这样社会底层,能否都活得像一个人。
18、丁东(著名学者、大型丛书《口述历史》、《大学人文》主编):
童话离我们很远,生活离我们很近。小说《草根儿》继承和发扬了从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的人道主义传统,主人公蚂蚱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在我们身边活着。面对他们,不论是少年学生,还是成年读者,只要你良心未泯,就无法闭上眼睛。
19、倪乐雄(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孔子有言:“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察其微言大义,觉得圣人此语似有被国家抛弃的人民也必将抛弃国家的弦外之音。历史表明:被抛弃感一旦蔓延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内乱外患便接踵而来。因此,一个治理成功的国家的重要标志是人民没有被遗弃的感觉。在此意义上,曹保印先生的《草根儿》触及了未来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
20、李宝元(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