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法国军费八千万法元(法郎)清政府拒绝,谢满禄逾期得不到回答,即下旗回国。
中国皇帝载湉下令各省备战,而法国舰队已开始攻击。
清政府的军队腐败如故,停泊在福建福州闽江口的舰队和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尾炮台,被闯进来的法国舰队全部摧毁。
法国舰队再攻击台湾,在基隆登陆,占领沪尾(台湾淡水)封锁台湾海峡,切断中国南北海道。
明年(一八八五)法国军队再在台湾海峡中的澎湖群岛登陆。
法国舰队司令海军中将孤拔,就死在澎湖。
他的死,中国说是被中国击毙,法国说是害病逝世。
但法国的陆军从东京(河内)向北进攻时,在中越边界上的镇南关(友谊关)被一位因这一次战役而成名的中国将军冯子材击败,并乘胜追击,重占谅山,进逼东京(河内)这对于一向习惯于胜利的法国,是一个人心震动的打击,消息传到巴黎的明日,法国内阁倒台。
就在这种情况下,中法接受调停,签订《越南条约》承认《李福协定》但取消中国是越南宗主国的条款,越南从此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中国虽然被迫放弃越南,但中国已尽了宗主国应尽的力量,没有逃避。
——当时,越南的嘉隆王朝政府,跟中国的清王朝政府,同等的腐败和同等的无知,对外国只一味的闭着眼睛。
这时候距鸦片战争已三十年,清政府应该了解通商贸易的本身,并不是一件罪恶,应该鼓励越南接受。
不去这样做,却去帮助越南利用乌合之众的黑旗军阻挠红河通航,即令阻挠成功,对于已经土崩瓦解的越南危局,实质上也没有补益。
幸而中国乘着谅山的胜利,立即和解,否则法国非常有可能继续占领台湾、澎湖,造成割让的事实。
十三自强运动本世纪(十九)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是一个划时代的战争,然而清政府的皇帝和官员却把它当作历史上跟外国作战的一个普通战役,胜败乃兵家常事,算不了什么,中国虽然打了败仗,只不过一时的挫折,格言上说过,有小屈必有大伸,一旦具有无限权威的皇帝赫然震怒,大展雄威,重张天讨,那些夷狄丑类,仍将匐匍在王师脚下。
可是紧接着六十年代英法联军攻进北京,满洲权贵们亲身挨到巨棒,尤其是签订《北京条约》的奕訢,这位青年亲王首当其冲,受的刺激更大,这促使奕訢处于领导一项发奋图强运动的地位。
英法战争结束的次年(一八六一)皇帝奕囗逝世,六岁的儿子载淳坐上皇帝宝座,载淳的母亲那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