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流传的大量的春宫艺术品为证)。这是因为古代中国禁欲主义政治蔓延的文化格局下,统治阶级宣扬的是婚姻体制内的女性禁欲主义,与此同时又培养了很多过着奢侈的肉欲生活而满嘴道德伦理的卫道士,这就是中国独特的禁欲主义,一方面是男子多妻制的纵欲主义,一方面是女子多生育的苦行主义,两者都以结婚为生活正宗。福柯看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有关性的隐蔽的一面。
这样的文化结构自然是不提倡单身生活的方式,但是,并不等于说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单身者。先秦时期中国著名的单身者有历史上留下了英名的刺客专诸、聂政和荆轲,因为他们的职业特征而不愿意有家庭的拖累。寺院文化贯穿中国魏晋以后的整部中国史,中国历史最大的单身者群体是遍布于中国各地的佛教徒,除了大量的寺院僧侣外,世俗世界的单身者主要以丧偶者为主,中国古代女性丧偶者再婚的比例较低,另有一部分男性赤贫者不具备结婚的经济实力而成为被迫的单身者。
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加上重男轻女的传统,许多地区的贫民家庭有溺女婴的习俗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男女比例失调,进而导致大批因为赤贫而不能娶妻生子的单身男子。社会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男女比例的失调之中,社会动乱就不可避免,战争常常在这之中充当了调节器,青壮年男子纷纷从军而推迟婚期,战争中男子的死亡也起到了平衡男女比例的作用。尽管如此,中国古代史男女比例失衡现象并没有彻底消除,因而中国封建统治者也有关于鼓励寡妇再婚,惩罚不婚女子的政策,从这些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确存在着大量非婚的单身男子。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批为皇室服务的男人(宦官)和女人(宫女),他们应该属于特殊的单身者,虽然这一部分人是少数,但是,据历史记载,有时候达到上万,最少时也有数千。例如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统治实行男营女营制度,造成大批政策性被迫的单身者。另外,太平天国在定都南京时,大批搜罗民间女子,分封诸王时分别赏赐,造成数万宫女单身。 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单身者的生活是非常凄惨的不人道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的诗歌,描写了宫女等待皇上临幸而不能的悲苦凄凉。民间单身女性以丧偶妇女最多在宗法社会男权制度高压下过着痛苦的压抑的近乎囚徒的生活,没有性,没有爱,有的甚至没有人生的自由,她所属于的那个家族为了一座可以显赫名誉的贞洁牌坊常常会压抑她终身,如果违反,得到的惩罚于她来说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