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香港并非内地企业的最佳选择,一旦有其他便利,香港的生意来源将受到内地资本市场的严重冲击。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同样会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再次,人民币对香港经济未来发展的冲击不仅在其自由兑换之后,而且也发生在其自由兑换之前;目前资本项账户部分已经开放,而且已经悄悄地开始。在“广信事件”发生之前,香港银行对国内企业贷款或在内地的香港企业贷款是其业务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种局面已经发生了逆转。香港银行界最近发现,港元贷款需求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在内地投资的港商,纷纷转借人民币。尽管人们对其原因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由于不少港商预期人民币将有限度贬值。现在借入人民币,到人民币贬值时归还,自然是有利可图的。有人认为是由于人民币贷款利息低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由于港元的联系汇率而导致的人民币与港元之间息差存在着巨大差距,这应该是港商倾向于借人民币的最大诱因。因为,在目前内地的银行资金十分充裕,但好客户难求。香港商人如果在内地有正常的业务,出口兴旺,一定会成为内地银行寻求贷款的对象。还有港商的业务多以人民币来结算,借贷人民币自然会减低货币汇率的风险。加上人民币贷款利率则比港元要低4~5厘,其贷款成本要低一半。人民币贷款自然为内地的港商所青睐。还有,以往是大量资金通过香港的银行体系流入内地,现在则反之,内地不少资金通过不同的方式流入香港,从而导致香港银行的“水浸之患”。如果这样的情况不改观,对香港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十分不利的因素。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WTO,香港经济未来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来迎接其挑战,走出其困境,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香港现有的制度优势,如何利用香港的示范效应。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不少国际公司仍然云集香港,就在于国内仍然存在较大制度不确定性,一旦这种不确定性减弱,它们就可能涌向内地,因此,目前该是香港寻求更为积极的对策的时候了。
(2001年3月)
第四部分 互动中的香港经济第64节 香港政府的可为与不可为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近期经常往返于内地与香港。由于罗湖口岸经常是人满为患,也就会有意地避开在罗湖进出。前几天,有深圳朋友邀请去玩,看来最好的选择只能经罗湖过关了,要想避之也无可避。与一年前在罗湖过关相比,尽管人多拥挤,但秩序还是井然,过关还算顺利。由此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