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并不一定是一种最差的选择,它应该是香港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发展使然。
可见,在阿根廷比索与美元脱钩之后,尽管香港成了货币局制度的最后一个堡垒,但是香港汇率制度的沿革、现实的经济基础与阿根廷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汇率制度本身的内在性也表明了货币局制度的存在并非不可能。为了促使香港经济尽快从困境中走出,保证香港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日前维持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2002年1月)
第五部分 香港生活中的金融第78节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将被上海所取代吗
据2001年4月20日来自香港的消息,香港再次被《2001年世界经济自由度年报》评为全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其中的核心成分是“个人选择、保护私人财产和汇兑自由”。但是与此相反,一些香港学者到中国内地,总认为香港“流水花落去”,香港昔日的辉煌将被内地不少城市所取代,特别是上海,将会取代香港成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其实,这种看法是很自然的,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来,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否将被上海所取代一直是港人十分关注的论题,特别是中国即将加入WTO的前夕,这个论题更加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2000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更是加剧了港人对此的担心,该报告明确地主张上海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尽管后来朱基总理在新加坡对记者表示上海不可能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但近几年来上海咄咄逼人的态势不得不使香港人对她刮目相看。
从最近公布的资料可以看到,经过10年来的努力,上海初步成为了中国的金融中心。它拥有全国发育最好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如它是全国最大的外汇交易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市场及保险市场;她有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3300余家,人民币存贷款总额占全国的1/7;外国金融机构云集,金融人才、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等方面也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而且以上海外滩金融街和陆家嘴金融保税区为核心的金融圈,大楼林立、设备先进,好一派国际金融中心的气势早已跃入人们的眼帘。再加上政府的宏愿与蓝图;即在未来的10年里,把上海建设成立足中国,辐射亚太的国际金融中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上海真有想取代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之势。但实际上,政府的宏愿、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及金融大厦的耀眼辉煌并不能掩盖上海金融基础设施的薄弱。由于金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