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金融运作环境与条件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尽管上海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可能会对香港造成不小的冲击,但在近20年内上海要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自由市场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及相应的经济环境呢?根据金融学家麦卡锡(McCarthy;L)的看法,国际金融中心应该是一个国际性银行和金融机构群集,并从事真正金融业务(如存贷款、汇兑、财务咨询及各种证券交易等金融活动)的都市。在这个都市中,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一视同仁,在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各种境内外的金融业务。
按照这种说法,香港应该是一个自由开放、功能齐全的国际金融中心。它的特点主要有:金融机构高度密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基金组织等门类齐全,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网络,而且外国金融机构占近80%;金融市场齐全畅旺。香港的银行业、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及股市在世界都名列前茅;金融体系高度开放性、国际化。香港是世界上外资银行最集中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货币使用自由、内外金融机构统一国民待遇;自由经济政策与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相互辉映。
那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上海,上海可能与国际金融中心相去甚远。首先,由于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账户没有开放,特别是最近央行高层明确表示,资本项账户开放没有时间表。如果资本项账户不开放,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根本不可能的。从已有的资料来看,上海的金融机构和总资产不仅无法与纽约、伦敦等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与香港相比也是相去甚远,估计进入上海的外国金融机构不足香港的1/10;在金融市场方面,上海尽管看上去门类齐全,但上海的各种金融市场不仅交易量小,而且只是以国内为对象,根本就没有国际化。如上海的外汇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只不过是在管制条件下金融机构平补外汇头寸的场所。在这个市场中,只有少量的几种外汇与人民币进行买卖,其市场一年的交易总量,可能会不足伦敦交易所一个交易日的水平。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国内只要实行外汇管制,资本项账户不放开,国内外资金就根本无法自由流动。金融市场也就无法国际化,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也就根本不可能。即使成熟后放开外汇管制,不仅外汇管制放开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且从香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