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穷人的恩赐证明了自己没有辜负上帝的恩宠。
令人欣慰的是,现代社会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等级分明。今天的富人并不是穷人的“主人”或者“高人一等”,今天的穷人也不是被人虐待的仆人或被剥削的雇工。但是,他们同社会的大多数人格格不入,而且他们并不劳动。维多利亚时代的慈善制度并不符合他们的情况。
跟维多利亚时代充满人情味和高尚道德的理念不同,现代理论都是不带个人感情因素的经济理论。它们认为有钱人作为一个阶级,应该为穷人阶级的悲惨境遇负责。就拿杰西·杰克逊大力鼓吹并用以反对里根政府思维的“经济暴力”理论来说,它就认为富人得到解放意味着穷人更加悲惨,因为有钱人获得减税会使国家能够流向穷人的财政收入减少,也就破坏了社会保障体系。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理论提出,80年代有钱人创造的世界经济只是回报了他们自己,却限制了穷人的机会。
序言摆脱贫困线
但是,铁的事实足以推翻杰克逊之流的理论——1980~1987年间,联邦福利支出上升了44%。80年代的经济繁荣不仅造就了富翁,而且还创造了令人吃惊的184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机会不仅包括技术工种,也包括非技术工种,为所有愿意规规矩矩劳动的穷人开辟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虽然80年代的经济发展的确增加了贫富差距——这一点我在本书第二章里还会强调,但是发展本身不能解释下层阶级的成因和为什么街头会充满无家可归者。既然有大量的不要求很高技能的工作机会,既然今天的劳动很容易使人们摆脱贫困线,既然机会的大门一直就向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敞开着,美国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的贫穷绝不是不可避免的命运:人人都可以尝试通过合法而不是犯罪的途径去摆脱自己的困境,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
〖3〗简介究竟是哪里出错了?〖4〗0〖1〗0〖2〗梦想与梦魇〖4〗这样一来,美国根深蒂固的贫穷问题就成了一个谜。如果工作机会确实存在——至少80年代是这样,为什么还会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继续贫穷呢?大城市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意味深长的景象:乞丐打着“我需要帮助”的牌子在麦当劳门口乞讨。
对于为什么在充满机会的情况下最贫穷的人也不去工作这个谜,本书的答案是,他们贫穷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本书第二章到第五章将要讨论的许多案例都说明,穷人缺乏抓住机会的内在动力。他们向子女们传授一整套自暴自弃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加之缺乏智力与情感的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