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想内容,对仗的句型也不能例外。
(四)炼句
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 诗人们最讲究炼句;
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
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 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 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 说明这个道理的。相传贾岛在驴背上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 ‘他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犹豫不决,用手作推敲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前导,韩愈问明白了,就替他决定了用‘敲‘字。这个‘敲‘字,也正是谓语的中心词。
谓语中心词,一般是用动词充当的。因此,炼字往往也就是炼动 词。 现在试举一些例子来证明。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 最合适。 ‘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纔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杜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 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 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了。
毛主席《菩萨蛮。 黄鹤楼》第三四两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炼字。一个‘锁‘字,把龟蛇二山在形势上的重 要地位充分地显示出来了,而且非常形象。假使换成‘夹大江‘之类, 那就味同嚼蜡了。
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后阕第一二两句:‘六盘山上高峯, 红旗漫卷西风。 ‘‘卷‘字是炼字。用‘卷‘字来形容红旗迎风飘扬,就显示了红旗是革命战斗力量的象征。
毛主席《沁园春。雪》第八九两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和‘驰‘是炼字。本来是以银蛇形容雪后的山,蜡象形容雪后 的高原,现在说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态变为动态,就变成 了诗的语言。‘舞‘和‘驰‘放到蛇和象的前面去,就使生动的形象 更加突出。
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第三四两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 礴走泥丸。‘‘腾‘和‘走‘是炼字。从语法上说,这两句也是倒装句,本来说的是细浪翻腾、泥丸滚动,说成‘腾细浪‘、‘走泥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