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代表人物,数度对清政府婉示以袁世凯取代毓贤的愿望。不知什么原因,清廷与西方列强的意愿竟然不谋而合。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1899年12月6日),清廷谕令将毓贤调离,山东巡抚一职,由袁世凯署理,并命袁世凯仍统率武卫右军。三个月后,清廷实授袁世凯为山东巡抚,正式成为一员封疆大吏。
从清廷颁发上谕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短短半年时间里,直隶境内义和团迅猛发展,大批团民拥进京城。慈禧太后为防止“祸起肘腋”,并利用他们对付支持维新的洋人,于五月(6月)宣布义和团团民为“义民”,进一步采取安抚政策。列强对此大为光火,五月十四日(6月10日),英、俄、美、德、日、法、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共两千余兵力,从天津直扑北京。慈禧太后一下乱了神,急令袁世凯前往救助。二十一日(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这一日,袁世凯接到率部赴京勤王的谕旨,慈禧太后要他向洋人开战。
乱中取胜(13)
高冕
斗争形势错综复杂。袁世凯面临极为艰难的选择:不派兵勤王吧,必得罪慈禧太后,将来没好果子吃;派兵勤王吧,必得罪洋人,经营多年的军事实力会消耗殆尽,来日往上爬的本钱就会化为炮灰。究竟如何是好?经过一个又一个夜晚的苦苦思索,袁世凯终于想出一个两头都不得罪的好主意:只派少量人马赴京勤王,避免与西方列强交战,保存军事实力。心明眼亮思路清,二十三日(19日),他向朝廷上奏,堂而皇之地说:京师乃天下根本,亟应提一旅之师星夜奔驰救援,待命阙下。同时,他又强调,山东省“为南北咽喉、海疆重地,而威海、胶澳英德逼处”,这两个列强包藏祸心,对山东正蠢蠢欲动,加之省内多处出现匪乱,人心很不稳定,恐内乱即起,英德等国趁乱吞并山东。因此,在这危急局势面前,他尽最大能力“凑集三千人”,派一名部将统率赴京。清廷见山东海防如此吃紧,不敢抽调他的人马,急令停止派兵,这对他来说,正中下怀。
二十五日(21日),昏聩的慈禧太后宣布向列强开战,实际上是拿羸弱大清的一国之力与整个西方阵营对垒。同日,他命各省督抚把“义民招集成团,借御外侮”。袁世凯深知大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