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使我在最初的一瞬间,感到十分不安。他接过我的行李,打开烤火炉,让熊熊的炉火驱走我身上的寒冷。这时,文化馆内的同志们闻声而来,他们围着我嘘寒间暖,一见如故。李老师给我煮一碗陕北永恒的饭食—;—;“养麦砣砣羊肉汤”,闻到香味,我才知道自己真的饿极了。我接过碗,狼吞虎咽,早已忘了自己是个斯斯文文的女孩儿。.以前的洛川,几乎没有读书人。逢年过节,门上不贴对联,那些农家人认为不吉利;要贴,又没有人会写字。几个老爷们叼着旱烟,蹲在墙角琢磨着。主意有了,他们用碗底蘸墨汁,朝红纸上扣一溜溜碗底砣砣,喜滋滋贴在了门上。自从有了文化人李老师,方圆凡公里人家的对联他全包了。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刚劲有力的对联便贴在家家户户窑洞的门上了。李老师不但字写得好,他还是乡亲们心中的画家。他擅长国画和民俗画。
李老师的母亲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繁重的田间劳动之余,她把一些颜色不同的碎花布头剪成各种形状,拼凑缝制成色彩鲜明的布老虎。荷包、红肚兜以及各种古代人物,然后用彩色的丝线绣上富有民间特色的图案花纹。有一对被她称之为“母与子”的布老虎被香港一位民俗专家收藏。母亲的影响改变了儿子的一生。
李老师没有辜负这块荒凉而贫瘠的土地,他以自己执著的深入思考,穷追不舍,破译出一个又一个隐藏在那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古老的奥秘。他曾带着几位擅长剪纸。刺绣。泥塑的陕北妇女,去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做即兴表演,将古老的高原民间文化介绍给世界。那些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农家妇女,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一幅幅粗旷浑厚、古朴抽象的作品,令所有的参观者折服,使人们对那块扑朔迷离的黄土高原,产生心向神往之情。
李老师就像一个滔滔不绝的演说家,他开始讲他的陕北高原,从华夏祖先黄帝讲起,一个典故接着一个传说,使高原布满了史诗和传奇。陈迹与掌故。我津津有味地听着关于陕北民歌。剪纸。刺绣、腰鼓、唢呐以及构成高原文化的一切故事,我记住了“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碳”这句陕北俚语。
四
那天给我领路的老汉,住在离文化馆不远的地方。他独自一个住眼土窑洞。他是个光棍汉,年轻时穷困潦倒,娶不起婆姨。他的土窑洞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总觉得随时都会倒塌似的。窑洞里的墙壁烟熏火燎已经变得乌黑。窑洞前边有一块平地,栅栏里圈着一群羊整日陪伴着他,倒也使他不觉得寂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