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借,于是又在闲暇时写起了小说。他先写了一篇短篇,名叫《真假宝玉》,是篇滑稽讽刺小说,投给了由邵力子先生主持的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解放与改造》,不久就连载于该报1919年3月10日至16日的《民国小说》一栏内。张恨水小说的首次问世,是他走向文学生涯的正式开端。他的短篇小说《紫玉成烟》、《真假宝玉》、《迷魂游地府记》和长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就是在这年发表的。对于这一时期的创作,他自己后来回忆说:“我的思想,完全陶醉于两小无猜,旧式儿女的恋爱中”,形式上“偏重辞藻,力求工整”见张占国、魏首忠的《张恨水研究资料》第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五四”运动爆发后,芜湖也掀起了查禁外货、罢市罢课的学生运动。群众把日本草席钉在电线杆上,上写“若用日货,男盗女娼”。那年农历五月初四,有一个卖艺人在芜湖街面上大放媚日言论,在群众的反对下,此人逃进日本人办的丸山药店中。五月初五,日本驻南京领事馆借口芜湖人仇日排外,派日本兵一队,荷枪实弹,到芜湖向人民群众挑衅。下午,张恨水用屈原爱国精神激励工友,率众高呼口号,在九山药店前举行了反日示威游行。这一行动,被芜湖人民称为“爱国义举”。
1919年,张恨水24岁,为继续求学,于“天凉好个秋”之际,只身来到他心目中的“首善之区”北京。扑入眼帘的前门箭楼,雄伟端庄,气派恢宏,张恨水凝视良久,暗道一声:“侥幸,终于看到你了!”忽而,一辆“轿车”擦身而过,只见那健壮神气的菊花青骡子,拉着带有青缎遮围、嵌着玻璃窗的车身,车辕上的把式鞭梢一甩,“得儿龙冬,得儿龙冬……”“十三太保”轿车发出有节奏的音韵悠然驰去。一瞬间,他似乎体味到了一种历史的神秘,一种生活的艺术,并融为一股特具情韵的“北京味儿”。张恨水一下子就爱上了北京。张恨水在北京有了工作,会馆里的饭钱也还支付得起,在北京算是有了栖身之地,暂时不必发愁了。万事开头难,这个开头还算顺利,张恨水非常兴奋。当时,正值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北京联袂演出。张恨水这天有了工作,一高兴,竟然花去身上最后一块大洋,买了戏票前去观看,饱享了一番眼福、耳福。这桩“一元看三星”的轶闻,被朋友们赞之为“倾囊豪举”。张恨水自己也觉得这件事极富“罗曼蒂克”,常常笑呵呵地对人谈起此事。
张恨水到京后,先后在上海《申报》驻京通讯社、北京《益世报》编辑部、北京世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