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就一片光明。
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真正有效的思想交流
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真正有效的思想交流
孩子上学后,我们家长最大的心愿恐怕就是,希望对自己的孩子能进行完全的了解,全面的掌握。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有独立意识,他们对父母的“关怀”,往往表现得比较烦躁,与大人有了明显的疏远。
处于青少年期的孩子,家长与他们的勾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问题的关键是,父母的“关照”不是太繁杂,事无巨细,就是太过单调,天天问上什么课,发生了什么事。生怕自己的孩子学坏,或被别人欺负,或遭受了什么委屈。
孩子对于家长事无巨细都要过问的做法,有时不免反感,有时在语气上表现得极不耐烦,家长与孩子常常因此形成了顶牛,最后弄得大家都不开心、不痛快!在女儿上初中后,一段时间,我们的关系常常就是如此。孩子对我们的态度比较冷漠,我们更烦恼,导致“战争”不断升级。
当我们想彻底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后,终于学会了放弃与转变。首先,我们放弃了事无巨细都要“审判”的过分关照,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不再天天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我们不追着要她天天汇报了。其次,我们变更了与孩子说话的时间,不是一见面就“盘查”,孩子在吃饭时愿意说话,我们便在此时多与孩子交流。只要她愿意说,我们就微笑着认真听。再次,我们尽力改变自己说话时的语气、注意说话的态度,让孩子有了被尊重的感觉。现在,我们之间已难闻“火药味”,更没了哭声与叫声,说话的语气终于在不知不觉之中变平和了。
改变是在对自己孩子的不断探索、不断了解中慢慢进行的。对于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学校的事,我们过问得不多了;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不再是空洞的过问了事,而是看作业,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对于孩子的一些疑惑,提出的一些社会性问题,比如“为什么成绩好的同学违犯了课堂纪律,老师不批评?”“为什么有的同学想当班干部,要给老师送了礼?”“为什么街上常常会有那么多的乞丐在乞讨?”等等,我们不以个人的好恶作评判,告诉她,一些社会现象是不以我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要求孩子自己在成长中、在将来对生活的理解中慢慢消化;我们更多地注意孩子的感情成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的放,让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由;我们的引,让孩子与家长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机制;我们的收,让孩子对知识得到了有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