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说来值得研究的手段来采访新闻。”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材就此的分析表达了一种倾向:有些可以不用隐性采访方法的,如果做了,“除非你说明自己的身份;否则你实质上是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刺探他们的生活情况──这样做是否道德,是大可怀疑的。”“有些作法是不合法的,但却合乎道德。欺骗问题,也许是记者所能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 美国《新闻周刊》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记者必须掂量一下,他所寻求的事实的重要性是否值得他采取下策去把它弄到手。但是这样做既有道德的也有实际的限度。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新闻工作毕竟不能建立在习以为常的欺骗手段之上。”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自律和他律作为矛盾双方,具有互动的关系。如果自律难以符合多数人的要求,某些人的自由权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必然招致他律。
英国王储查尔斯的前妻戴安娜1997年8月底在巴黎死于车祸。公众认为这起车祸与一些摄影记者的追逐有关,并谴责那些以刊登名人私生活招徕读者的小报和其他媒体。在公众的压力下,政府再一次威胁说:报业如果不能更好地自我管理,政府将考虑通过立法来保护隐私。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报业监管机构——报业投诉委员会迅速反应,全面修改并公布新的报业行为准则。新的报业行为准则在五方面有所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限制了媒介借口“公众利益”滥用权力的可能;强调了照片的拍摄和使用限制;禁止在新闻信息获取中的有偿行为。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克里斯·史密斯对修改报业行为准则表示欢迎。他说,报业自律比政府制订一套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效果更好。 但报界还是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王室’新闻已经不再总是那么有市场了。” 此后的三年时间里,《太阳报》、《每日镜报》、《快报》三家主要小报的发行量共减少58万多份。 虽然如此,近十年来,英国报业投诉委员会却通过数次修改报业行为准则,加强报业自律,成功阻止了隐私立法,使媒体获得了有弹性的自由空间。 这很好地解释了自律、他律和自由的互动关系。
另一则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行业自律实例是1998年秋冬,以“陈健康报道事件”作为导火索,香港社会对部分传媒渲染色情、暴力、夸大失实的报道提出质疑和抗议,更有民间团体呼吁市民罢看电视、罢买报纸。1999年8月,香港特区法律改革委员会隐私问题小组向行政长官建议成立报业评议会,监管传媒。鉴于这种形势,本来观点相左的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