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也许是什么单位发的串联证或者学生证一类吧?总之,需要身份和所在学校的证明,以便接待者们向组织上交账,如此而已。
然而,陈一弘他们什么证件也没有。没有也得硬着头皮去闯,他们七个人就这样整整齐齐硬着头皮来到接待站。自然是领导者陈一弘出面,填好借据呈上。审批者是个中年人,一看便知是吃皇粮的机关干部。他态度和气、面挂笑容。顺便说一句,这是当时机关干部对红卫兵们的通常礼貌,当然,也有不信邪的,那是极少数。当下那位审批者接过陈一弘所填的借款借粮单,问道:
“证件?”
“什么证件?”
审批者将需要验明的证件名称说了,依然笑容可掬。陈一弘却傻了眼,愣了一下只好照实回答:
“证件没有带来。”
“那就回去带来再借吧,下一个。”
依然笑容可掬。
陈一弘进退维谷,“下一个”却已经上来了。他正准备退出,那六个围在身边形同护卫的男女之中突然杀出了“大洋号”冯菲,她伸手朝桌上一拍,吼道:
“慢点!”
语惊四座,连那个几乎已经填补了陈一弘空缺的“下一个”也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一步,依然是名副其实的“下一个”。
冯菲见第一着见效便乘势追击,对着那位有些不知所措的审批者大声吼道:
“还要什么证件,”她拍胸脯又指指左臂上的红卫兵袖套:“人就是证件,我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大学生,怎么样?袖套就是证件,它证明我们都是红卫兵,还要什么!”
这种理由也只能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条件下才能说出口来而又不致遭到批驳。审理者无可奈何地笑笑:
“话不能这样说,总得有个凭据嘛,这是制度,二天这些借据都要寄回你们学校去的呀!”
他说的也是实话,他们接到的命令就是如此,借钱借粮将来把借据寄回学校去是要还的。谁还?学校还是本人?上面没说清楚,乃至这些借据后来是否真的寄回学校去了,局外人也不得而知。有谁统计过在那段时间里,全国上下共“借”出了多少钱粮,为国家造成了多大损失?任何人恐怕也是无法统计而又不敢统计的,除非他想当现行反革命。
还是把话题拉回来,当下冯菲听了审理者的申辩,抓住他那句“这是制度”的话大声训斥:
“制度,什么制度?修正主义制度!看你就像个走资派!你们那一套制度很快就要扫进垃圾堆了。你还制度、制度!告诉你粮钱今天非借不可!毛主席号召我们出来串联闹革命,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