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蔚为一时之冠”。他的诗歌对清代诗人影响很大,康熙帝曾亲制御诗《题〈吴梅村集〉》:“梅村一卷足风流,往复搜寻未肯休。秋水精神香雪句,西昆幽思杜陵愁。裁成蜀锦应惭丽,细比春蚕好更抽。寒夜短檠相对处,几多诗兴为君收。”他也善词,词作虽不多,但传诵颇广。另有戏曲作品传世。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五岁入家塾,六岁读《诗经》,幼时即以诗闻名于四乡。他论诗以“神韵”为宗,主张诗歌应意境高妙、韵致天然、音节清亮并富有言外之味。他的成名作《秋柳四首》就体现了这个特点,此诗一出,在大江南北广为传诵,应和者很多。他在《论诗绝句》说:“风怀澄淡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表明他的诗歌主要偏爱王孟韦柳一派,《江上》、《青山》、《真州绝句》等诗篇就是这一风格的体现。他曾选录王维以下四十二人的诗为《唐贤三昧集》,进一步推广他的诗歌理论。《清史稿…王士祯传》载:“士祯姿禀既高,学问极博,与兄士禄、士祜并致力於诗,独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所谓“味在酸咸外”、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自号渔洋山人。主持风雅数十年。”作为诗坛一代领袖,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对清代诗人影响很大。他的诗歌作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曾亲自抄录编定《御览集》。《清史稿…王士祯传》载:“上(康熙)留意文学,尝从容问大学士李霨:‘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霨以士祯对。复问冯溥、陈廷敬、张英,皆如霨言。召士祯入对懋勤殿,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直南书房。汉臣自部曹改词臣,自士祯始。上徵其诗,录上三百篇,曰御览集。”“士祯以诗受知圣祖,被眷遇甚隆。”可见王士祯在当时的影响之大。王士祯亦有词名。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出身于以讲究气节著称的文学世家,其父陈贞慧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少负才名,能诗善词工骈文,尤以词著称,与当时名士吴伟业、冒襄、王士祯、朱彝尊等均有交往。在清初词坛上,他与朱彝尊并称,合刊过《朱陈村词》。陈维崧的词作数量很多,约有一千八百首,为古今词人所罕见,现存《湖海楼词》就有1600多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豪迈奔放,兼有清真娴雅之作,继承了苏、辛以诗为词的传统。著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或称《湖海楼词》)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