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岸性”取代“彼岸性”。人是主观能动的,而心理调整,是人的主观能动力最重要的体现。心理调整,是此岸的人性关照,现实的婚姻,是相爱者共同达到理想彼岸的航船。否则,理想与浪漫,就是永远达不到的彼岸。一旦“登陆”,“彼岸”又游离到新的彼岸,而自己依然是航行者和探索者。这正是因不满而追求的心理状态。而放弃主观能动的心理调整,就等于一个永远希冀着彼岸,又永远没有航船的人,彼岸所有的美好只能淹没在此岸的现实中,进而转化为心灰意冷、万念俱灭。因而,在此岸与彼岸的分裂中,绝不能放弃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主观人为。在此岸与彼岸的连接中,只能有一个重要的中介,也就是主观人为!通过主观人为来实现理想,把理想——现实融解在实际的主观追求的过程之中,这是性爱心理平衡的理性前提。
婚外性关系的心理轨迹(3)
其二,用“自己创造”取代“守株待兔”。婚外恋者都有“守株待兔”式的心理模式:总认为兔子已经跑了,我的兔子还没有来,而自己手中掌握的那份幸福——自己的婚姻,无论如何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在哪里?在即将来临的那只兔子。这里,婚外恋者在期望、等待、选择中下功夫,却从来不会在调整、发掘、更新中去拥抱已经得到的幸福。——他们忽略了创造。这一部分人的婚外恋往往难以持久,除了许多社会因素的作用以外,还有心理上的原因:一旦得到了,新的不满已经在潜伏,他们又在潜意识中期待着新的兔子。
其三,以“内向开源”取代“外向求索”。一位婚外恋者曾这样为自己的行为解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大夫的千古佳句,成为他的“理论依据”。本来,为了理想的爱情确可以生命不息,求索不止,但如果只是不断地寻找新的“理想的”异型,屈原大夫的诗句还是免了罢。另外两句诗,用在这里倒是贴切。一句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另一句是宋朝诗人夏元鼎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性爱生活中,追求没有缺口的月亮,穷其一生也难以满足,而将功夫下在婚姻的“改革挖潜”、“开源节流”上,则完全可能有意外的收获。琼瑶笔下,一位女主人公苦苦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一旦回过头来,从苦苦追求自己的人那里得到深沉博大的爱,这时她才发现,那个遥远的、“理想”的人根本比不上自己身边的人。在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也有类似的情节。这倒应了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