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都看淡了罢。
任他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已经经历到厌倦,情感上也很难有大的波动,余下光阴最好还是看看这美妙的世界,整个人也应是沉淀了,这个时候,再去看看山水,看到的就是纯粹的山水了,与少时一般,没有过多的纷扰,人也算是回归了自然。
参禅一如年岁,所谓修心,参禅不过就是人生的修炼,或许,我们不一定会青灯古佛,但我们的人生却仍是生长的姿态,庄子的梁濠之辩在我看来,就是人生的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而《逍遥游》则是人生的最后境界,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里,有人就会问了,那第二个境界呢?莫不是庄子跳级了?其不然,就请继续往下看吧。但对于庄子的第二阶段都是我个人观点,大家不要认真,看看就行。
《至乐》篇有言: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与常人不同,如果是我们,我是说如果啊,算了,感觉有些不吉利。那就打个比方:森林里生活了一对麋鹿,一公一母且是夫妻,两人生活的好好的,可突然有一天,母鹿被猎人打死了,但尸体并未被拖走,那么请问,公鹿看到母鹿的尸体会怎么做。
那些说什么报仇之类的我们就先忽略哈,什么逻辑?公鹿虽然是动物,但他看见母鹿死后,应该是会哭的,总有人说动物没有情感,但我感觉,伤心它们还是有的,公鹿的泪腺也允许他落泪。
其实这很正常,就拿我们人来说,别说是自己至亲至爱之人逝去,就算是个刚接触不久的陌生人逝去了,我们也会有些难过,不说去吊唁他了,至少近几天是不可能开心的起来,而庄子不同,他非但没有表现伤心的样子,反倒自顾自的敲锣打鼓。
搞清楚啊,死去的那人可是庄子的妻子,这里就连惠子都看不下去了“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这句话,就是最大的不解与不满。很正常的,我相信就算是换一个人也会忍不住的愤怒吧。
更何况惠子又是庄子的好友,对于好友这近乎无理的行径,惠子是非常不能理解的。“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果然庄子听后,也是说明了事情原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