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班级同学无关,和赵世荣无关。他记得那天是在车站和万志萍告别,但万志萍也上了车,要开车时,万志萍看到人太挤,就不下去了,送了林越几站。林越在车上把座位让给万志萍,她就抱着林越的包,看上去好像是林越在送她。万志萍下车后,林越很失落地望着她。刚才他们的手在座椅靠背的扶手上相握。林越很清楚地记得这些,但对当年友情的记忆却缺了重要的一环。他从二十年后同学的脸上,也看到了自己的面容。
和万志萍相爱后,林越和自己中学时代的同学也渐渐来往少了。这二十年间,林越注意到,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似乎也越来越趋向于物质化,通常是在一种“动态”——吃喝玩乐——中进行。同时,朋友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尤其在成年人之间。在七八十年代,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简单的和精神化的。那时常见的方式是谈话和通信。现在在年轻朋友之间,就是再无聊的时候,也不会有人想到去谁家里闲聊,这会被认为很可笑。就算要喝茶,也是去外面的红茶坊。甚至有些中学生,复习迎考时都是四五个人一堆坐在红茶坊里背书,而不能自己独自安静地待在家里。但在林越年轻时,好朋友之间的交往,谈话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当时他们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其中有一个叫陈志远,家里住房并不大,但有一个小院子,父母又是很随和的人,因此他们几个经常在下午放学后聚集在陈志远家的院子里。他们除了有些小活动,就是在一块儿说话,而且虽然每天在一起,气氛还总是很热烈。有的话题,前一天说过,后一天又说,还仿佛常说常新。
对你始终如一 9(2)
那时能说会道的同学就很突出。陈志远和林越的关系,有点像后来赵世荣和林越的关系,有时就他们两个在陈家的院子里,他们也能你一言我一语谈上几小时。特别是中学毕业后,林越“上山下乡”,他每月回来一次,每次回家的当天晚上,他必定到陈志远家去,陈志远给他泡一杯茶,他们还抽烟,这时他们的交往已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书生气有增无减,他们的交谈具有更多的“清谈”性质。
林越上大学后,他仍每月回家一次,在回家的当天晚上去陈志远家,他们在一起喝茶,抽烟,清谈。那时他们谈过的话题现在已很难记得,不外乎和各人的思想、学习、工作、交游有关,和时事政治有关。陈志远中学毕业后,因他姐姐已“上山下乡”,他留城进了农机局工作,后来参加在职进修,也获本科文凭。陈志远现在也进入了仕途——这是后话。不过,当时他们的谈话有一个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