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但好歹是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算是踉踉跄跄地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基本培养要求。
这些人在接受谢书尧的指导时,接受速度自然要更快一些,有些人原本就有做项目的经验,这会儿上手时虽然有些生疏,但也不会生疏得太明显,经过一阵子的适应时间就好了。
谢书尧的布局真正奏效,已经是半年之后了。
这些招聘进来的人都顺利上了手,哪怕没达到独当一面的水平,但也能完整地将谢书尧分配下来的科研任务完成了,做出来的学术成果也日益丰硕,压在医药高等研究院之前那些草台班子研究员身上的压力顺利减轻,紧绷了半年的神经终于舒缓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