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一样菲村人,咋就造就出两等娃子来。
无论是东村西村,毕竟都是农村,最大不幸在于它居于菲河畔。民谚有云:“菲河村,菲河城,村里城里两等人。”菲村是菲河农村的标志,任何事只要一沾上个“农”字就当另外看待了。菲村在解放后,东西两村合为一村,后又成立了一个生产队,原先西村靠吃佃户的人不再风光,他们在土改时不得不把田地房产分给东村的佃户,那些外出经商的人也因政策限制不得不回乡种地。这样西村和东村的差距就拉得愈来愈小了,西村的骄傲历史几乎丧失殆尽。以后生产队正副队长也从东、西村里分别选出了,这就更使河西村的容颜差不多完全与东村一样了。实际上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菲村已成了菲河流域有名的贫困村了。
美人坡(二)(2)
刘湘如
靠种地生活的菲村人不能不同时羡慕起同样位于菲河同样的菲镇。离菲村不足十里之外,就是菲县县城的所在地菲镇,那镇上的人与村里的人就是有许多不同,他们不需下田种地就有饭吃,多数人家还能让孩子就地上学读书,他们不需要变卖农产就可以到商店买来各种花布做衣服。在城乡差别严重存在的年代里,能吃“商品粮”的人就是前世造福,菲村人尤其是原来的菲东村人,总是安慰自己的孩子说:“不要向往人家镇上人。猫修三世站屋头,人修七世才能住街头呢……”
然而最令菲村人羡慕的甚至连想也不敢想的,还是位于菲河上游的菲城,它离菲村不足百里,不仅是一个标准的城市,而且还是省会城市。在整个菲河流域,若有福气能进菲城学习工作的人,无疑是最最上等的人了。如果你能走进菲城,就会有一种自卑感和自豪感同时产生。自卑是自己作为农村人的龌龊,自豪是你走到了那目不暇接的繁华境地。那琳琅满目的情景且不用细说,单是城里人的穿戴生活就与乡下人是两层世界。城里见不到羊肠道上的烂泥污,见不到大田埂上刺人的茅草,这里有的是开阔而长长的柏油马路;城里也见不到遍布在水田里的蚂蝗,这里用的是自来水,用手一拧,那水就汩汩流淌出来;城里的灯也不用煤油点,只要一拉开关,电灯就象白昼一样亮了起来;那里每家每户的门牌上逐次写着白漆号码,双双对对的年青人,可以自由地在大街上走来走去。解放后政府几次扩建省城,一些高楼大厦得到修复改建,机关、厂房和家属宿舍区,一幢幢相继叠起,鳞次栉比地排列成好看的阵势,大街上来往穿梭的汽车跑个不停,女人们可以自由地进出商店里,……所有这一切,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