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再回到在土耳其的旅行吧。在它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我游览了
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圣索菲娅清真寺。它建于东罗马拜占庭时期,当时
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十五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当时称康
斯坦丁堡),遂将它改建成清真寺。如今,它依然是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其气势恢宏的圆顶(直径达三十多米),傲居世界之最。它更像是一座博物
馆,在那里,《古兰经》的格言与描写《圣经》故事的瓷砖画相安无事地并
肩陈列在古老的墙壁上,希腊—罗马式的廊柱坚固地支撑着伊斯兰绚烂的图
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安详地在这交融的东西文化中流连忘返,地理、宗
教、种族、文化的不同没有使任何人产生坐立不安的焦虑或失落。彩色的镶
花玻璃窗中,透过迷人的太阳的光芒,时间仿佛在一瞬间凝滞。导游告诉我,
“圣索菲娅”的意思是“神圣的智慧”。
毕竟,人不是为那些界线而生活的。跨越界线,让我们的视野更加辽阔。
家住侯家路
摇到外婆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分。成年人见面时往往恭敬地递上一张名片,上面
印着“经理“、“教授”的字样,那是指职位;作为主持人的我常常在介绍
来宾时冠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著名作家”的头衔,那是指成就。而对
于既无职业,也无成就的孩童来说,他们的身分往往只有依靠与他人的关系
来确认,如“××家的小孩”等等。
在我的童年时代,曾骄傲地拥有自己的身分与标志。那是一条小手绢,
上面用红棉线绣着我的名字,下面一行小字:“家住侯家路112
号”。今天
不少名人因为其名家喻户晓,没有必要在名片上罗列繁多的职位与荣誉,也
常常采取这种只印姓名、住址的方法。而幼小的我别在衣襟上的小手绢,似
乎就有类似的去繁就简的功能。当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我丢了。
侯家路112
号是上海外婆家的地址。那里与城隍庙之间有两三分钟的
路。我在那里从一岁半呆到四岁,后来又断断续续住过两年。那里是我记事
以来最早的坐标,我的第一个社会标志,就是住在侯家路112
号的那个小女
孩。
然而,今天我只能在记忆里搜索这个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