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军是“文革”以后最早下海的那一批人。他的第一桶金,掘自海南最初的开放时期,是靠炒楼花一夜之间发起来的,颇具传奇色彩。而后,在海南楼市崩溃的前夜,朱卫军及时退步抽身,回到苏北,搞了一家中外合资的出租公司。这家出租公司从最早的本地客运,逐渐发展到长途货运,如今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客货联运大集团公司了。朱卫军是听赵小兰说起,秋千这些年的遭遇,油然而生来见秋千的念头的。他与赵小兰合计了大半夜,不知怎样才能帮秋千帮到点子上。送钱?秋千定然是不会收的。送房子?于秋千似乎也没有必要。思来想去,朱卫军决定因地制宜,就利用秋千的现有条件,为她建一个正儿八经的家庭诊所。
谁知秋千不同意。秋千不同意的理由,是因为年纪大了。一些慕名而来的病人,秋千就拿自己的床当了治疗床,不过换张床单而已。再说了,无功不受禄,即使要建门诊,又何必劳驾他朱卫军朱大董事长?直到赵小兰说,建立门诊,正是广结善缘、治病救人的好依托,也符合佛家普度众生的思想教义,秋千这才不再言语。
朱卫军回去略加安排,第二天,一支小建筑队就开进了秋千的小院。他们把小院的院墙给拆了,向外盖起了两间平房,红瓦蓝墙的。房内刷了乳胶白漆,窗户开得又宽又亮,还装上了防盗窗。很快,随缘门诊的牌子就挂了起来。
4
秋千很快就忙不过来了。孙拴柱还是极想当她的助手,但他如今走一步挪三挪,说句话都呼呼带喘的,实在已是力不从心。海燕倒是现成的好帮手,怎奈海燕被秋千刺挠惯了,怕了这位老妈的性情。平日里只当她是只刺猬,远不得近不得,努力尽人子之道罢了。不知道秋千此时的心态状况已非从前可比。倒是赵小兰,每天准时出现,倒比打工的还尽心巴力,时间一长,不仅学会了灸疗,还学会了消毒针具,配制酒精,替病人拔针哪。
慕名而来的,多半是些老人儿,还有秋千当年治病下乡时口口相传的新病人。他们坐了长途车,推了平板车,甚至开了拖拉机而来,把门诊前面的路口搞得很热闹。对待这些病人,秋千把诊费放得极低,有时不但分文不收,还常常要贴进药费饭钱。自己的衣裳鞋袜,前一分钟还好好儿呆在原地,后一分钟时,就可能已经出现在哪个走进门诊的老娘娘身上了。秋千心里源源不绝地流出力气,支撑着她一天到晚连轴转,头也不晕了,眼也不似从前那样花了。再看孙拴柱那老东西,有时仍不免气闷,但多半也能忍而不发了。
《秋千女人》第八章(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